迷走在讀國中時,剛進學校的一年級新生都會被聚集起來,集體做智力測驗。不曉得現在的國中生還有沒有?
當初可是傻不隆咚,根本不曉得有這回事,甚至連做完那份測驗好幾年,都還不曉得那是什麼。不過在補習班做過「先期」訓練的,大概都知道那是怎麼一回事,這才叫贏在起跑點。
畢竟是從公立小學直升公立國中,沒有所謂的升學壓力,一開始從前排收下那份測驗卷時,壓根也沒當一回事,只覺得有趣所以寫的慢條斯理。等最後時間到鈴響了,似乎還有好幾頁空白,連最後搶時間補滿答案都懶得寫。
智商 172
直到後來讀大學時,才曉得那就是智力測驗(intelligence test),而且會被作為國中資優班和普通班分班的參考依據。
從那時的分班結果看來,迷走的智商(Intelligence Quotient, IQ)測驗結果大概有點低。
也是在大學時,為了交一份課堂的統計報告,分別做了兩份國際官方正式智力測驗。
一份是美國政府的試卷,總分180分;一份是德國(還是芬蘭?)政府的試卷,總分是150分。前者,我拿到172分;後者,拿到145分。而且這次因為知道自己在做智力測驗,所以不像國中那時想太多,單純靠直覺作答。最後兩份測驗的作答時間,都只花限制時間的一半不到就全部完成。
看來我在長大後智商還是多少有多長一點點(順帶一提,有一派學者認為成年後才做的智力測驗不具準度)。
情緒智商 EQ(Emotional Quotient)
說到IQ,最近更流行的是 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(簡稱 EQ),也就是所謂的情緒智商,又簡稱情商 —— 沒EQ也容易情傷就是了(冷)。
自從EQ這本書在1996年問世後,人們總是把「高IQ不如高EQ來得重要」這句話掛在嘴邊。大概就是你即便是個蠢蛋,但是能夠整天對著人笑嘻嘻也一樣能很好地生存下去這種感覺。
從理論開始推廣到現在經過將近20年,即使是現在到書店去找,還是有成千上百的書籍在討論人類 EQ。
參考書籍:EQ:決定一生幸福與成就的永恆力量
從某種層面來看,大家似乎已經放棄對IQ的渴望,認為那是上天給予的禮物(至少不會是對長大後的自己)。而EQ至少像是可以透過家庭環境或是後天自學而成。
然而像是美國或是中國大陸等企圖心強烈的國家,其實仍非常重視天才的養成。反觀中華民國在國中時期還有故意弄個所謂的資優班,但是畢業後卻又任其飄散。在美國,甚至有所謂的天才組織,專供天才進行登錄,因此那些榜上有名的人,都是經過嚴格確認過的高智商天才。
這些高智商天才跟玄明這種平凡人猶如活在天平的兩端。
前陣子曾看過一個大陸節目,他們訪問了所謂的中國大陸天才之一。在訪談的中間,天才曾提及他們是如何獲得高智商的評量結果,靠的是嘔心泣血的「不斷練習」。其實這與筆者想像中的天才根本天差地遠。
回過頭來看,全世界公認的近代天才,就屬愛因斯坦吧。愛哥(是很熟膩)在二十六歲到三十六歲這十年間便發表多篇超高水準的論文,其中包括廣為人所熟知,延續至今的相對論系統。不過愛哥在小時候,可是不受老師喜歡的問題兒童吶,甚至更被認為是遲緩低智利。
所以說,如果要測驗學童的智商,也請順便測驗一下老師的吧。
迷後語:這一篇,我都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,還大家跳過別看,就當是喝醉酒了在練習打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