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坐飛機,當空服員推著餐車過來,向乘客遞上一份份熱騰騰的飛機餐時,我都會滿懷期待的翹首以盼。總覺得一邊欣賞著窗外的高空美景,一邊享用餐點別有一番風味。
但有時候在網路上閒逛各旅遊社團或粉專時,總覺得經常有網路鄉民總喜歡批判飛機餐,開嗆:「這雞肉飯是橡膠做的吧?」或者「這沙拉看起來像放了一週!」,有時候甚至說不出個所以然來,也要硬補上一句飛機餐好難吃。
飛機餐到底哪裡惹到大家,怎麼網路上總是一片罵聲?其實,背後的推手恐怕是社交媒體的迷因文化,把吐槽飛機餐變成了一種集體意識做祟的梗。
飛機餐:天生容易被挑毛病
說真的,飛機餐有那麼億點無辜。在三萬英尺的高空,氣壓低、空氣乾,你的味蕾會自然變得沒那麼靈敏,吃什麼都覺得味道怪怪的。加上飛機餐得提前做好、冷凍再加熱,還要確保不會吃壞肚子,口感和餐廳現做的菜比起來,難免遜色。
再加上菜單選擇又少,口味可能不如你的喜好,沒吃到想吃的,多少會有點失望。尤其在搭乘異國航空公司的飛機時,他們又是依照當地國的料理特色和食之文化來設計菜單,對於口味保守派人士來說更容易踩雷 —— 例如印度。
但是類似的餐點,在平地上的 7-11 或是全家便利商店裡頭賣的微波便當,卻是多少人平常日子的正餐。而且事實上,飛機餐的配菜跟豐富度,還是把便利商店便當打趴在地上的存在,但是卻很少人會吐嘲小七便當 —— 除了他的價格。
我總覺得網路鄉民們認為的問題真有那麼誇張,值得大家上網罵得像飛機餐毀了整趟旅行?恐怕未必。真正讓「討厭飛機餐」火遍網路的,是迷因文化把抱怨變成了一種娛樂,而且也是一種炫耀 —— 嘿,我要出國玩了。
迷因文化:吐槽飛機餐變潮流
在社交媒體上,迷因就是吸引眼球的利器。一張照片配句誇張的吐槽,輕鬆就能引來一堆點讚。飛機餐長得樸實無華,卻活在票價不菲的尖端航空器材裡,簡直是迷因的最佳素材。
比如在X上po一張看起來「淒涼」的餐盤,寫句「這是我吃過最悲傷的飯」,馬上就能收穫一堆共鳴和轉發。這種貼文不僅好笑,還讓人覺得「我也有這經驗!」
但其實更多時候,這些抱怨並不是真的氣炸了,僅僅只是為了好玩。或是期待可以吸引別人的關注。
像有人po:「這飛機餐的雞肉硬到可以拿去砸窗戶!」這話聽起來誇張,但其實就是在開玩笑。久而久之,吐槽飛機餐變成網路上的一種「潮流」,大家搶著分享自己的「慘痛經驗」,比誰的照片更搞笑,純粹是為了娛樂。
從一個人吐槽到全網跟風
社交媒體的算法又幫了個大忙。一篇吐槽飛機餐的貼文如果點讚多,平台會瘋狂推給更多人,於是越來越多網友加入這場「吐槽大會」。原本只是你一個人的小抱怨,瞬間變成全網的狂歡。從糊成一團的義大利麵到猜不出是什麼的甜點,這些照片在X、IG上傳瘋了,飛機餐的「壞名聲」就這樣被越放越大。
有意思的是,有些人可能壓根沒覺得飛機餐多難吃,但看到大家都在吐槽,心想「我也來湊個熱鬧」。就像抱怨天氣或塞車,吐槽飛機餐變成一種沒風險的話題,po一篇就能跟網友們打成一片,輕鬆刷點存在感。
飛機餐的另一面:被忽略的樂趣
當然,不是每個人都討厭飛機餐。像我們這種熱愛自助旅行的迷走客,應該就會覺得在雲端吃飯有種特別的儀式感,餐盒一打開還帶點小期待。但這種「飛機餐其實還行」的聲音,在迷因文化裡總是被壓著打。因為說句「這飯還可以」哪有流量?反過來,po句「這飛機餐難吃到懷疑人生」才會引來一堆留言。
下次看到網友又在瘋狂吐槽飛機餐,別急著跟風,說不定他們只是為了博眼球。飛機餐或許不是什麼頂級美食,但它承載了旅行的記憶,在高空吃一餐,配上窗外的雲海,其實挺有味道。別讓迷因文化牽著你的鼻子走,下次吃飛機餐,靜下心感受,說不定你會發現它沒那麼差,甚至還有點料理廚師的可愛小心思。